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作者:佚名 來源于:中國校園文化建設網
教育奠基中國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
1990 高中會考
逐步實行普通高中會考制度
原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 楊學為

雖然我已從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休,但對于中國考試史的研究,我從未停止過。在我這一生所從事的國家考試制度設計方面,尤使我感到欣慰的是,上世紀80年代推行的高中會考制度。因為那是在高考之外,當時國家評價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的另一把“尺子”。
新中國成立以來,雖然國家一直強調高中教育教學具有雙重任務:為高校輸送合格新生,為社會培養(yǎng)合格的勞動者。但實際上,由于多種原因,高中教學成了“大學預備校”,高考升學率成了普通高中主要甚至唯一的評價標準。這種“片面追求升學率”的傾向,使基礎教育從高中到初中、小學,甚至幼兒園,都出現了嚴重扭曲。
1983年,時任國家教委主任何東昌提出,高中教學應該有自己的評價目標和手段。
1984年時,正值我擔任教育部學生司副司長。當時我們學生司與《人民教育》雜志,圍繞如何減輕高考對于高中教育沖擊,聯合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。討論統一了全國對于改革高中教學評價的認識。雖然當時安徽、黑龍江、浙江三省已經實行高考會考試驗,但因統考基本都是縣級統考,出卷、閱卷等缺乏規(guī)范性,結果不足以客觀評價和監(jiān)測高中實際的教學狀況,必須尋找一種全新的高考會考模式才能達到教學評價的目標。
1985年,在教育部的倡導下,上海在全國率先進行了全市范圍的高中畢業(yè)會考試驗,上海市教委實行統一命題、統一考試和統一評卷。這樣,上海在高考升學率之外,又有了一套客觀檢測全市普通高中教學水平的評價體系。
但出人意料的是,“上海試驗”的當年就引發(fā)了很大爭議。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。爭議的第一個問題是:高中9門功課全部參加會考后,哪些科目還要參加高考?當時有的高校想考中文,有的想考英文,也有的建議文理科都考語、數、外,其他6門功課只考與文理科相關的科目。
爭議的第二個問題是:會考成績如何作為高考參考?有的提議“硬掛鉤”,即將學生會考成績直接按百分比方式計入高考成績。但這種提議立即遭到反對,反對意見者認為,如果這樣做,相當于把一次高考變成了兩次,就會大大增加學生壓力。還有人提議“軟掛鉤”,將學生會考成績記入學籍檔案,以作為高校招生錄取時的參考。
爭論一直持續(xù)到1987年。無奈之下,上海最終采取畢業(yè)會考與高考“軟掛鉤”模式。此時,我已調任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。1988年,普通高中會考制度定型,浙江等一些省份開始推廣。1989年至1990年,教育部對此進行了一次深入調查。調查結果顯示,實行高中畢業(yè)會考的地區(qū),偏科現象得到很好的控制,但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依然存在。同時,一個新的爭論又開始出現:會考后,雖然考試科目減少,但學生負擔依然沒有減輕。
對于會考增加學生負擔的爭議,何東昌提出,會考對不能畢業(yè)的學生確實是增加了負擔,但這個負擔是正常的,學生應該承擔的。經過多次反復爭論,1990年春天,教育部決定全國普遍實行高中會考制度。這樣,在高考選拔考試之外,高中教育教學有了一種比較客觀的評價體系。
記者 柯進 整理
■鏈接
高考之外的另一把“尺子”
上世紀80年代后期,高中教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愈演愈烈。為了抑制這種不良現象,原國家教委決定改革考試制度,建立高中畢業(yè)會考制度,將水平考試和選拔考試分開。1990年6月6日,國家教委發(fā)出《關于在普通高中實行畢業(yè)會考制度的意見》決定,從1990年起,用兩年左右時間有計劃地在全國逐步實行普通高中畢業(yè)會考制度。從此,一種新的考試制度誕生了。高中會考是以測量和評價學生學業(yè)水平為主要目的的水平考試,是評價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手段。
下一篇: 教育回望:1988中小學教材建設改革的發(fā)端
標簽:
【相關文章】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Copyright © 2008 www.nanjingbohai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| 家長學院 版權所有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