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做飯的孩子
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

說正題之前,先給大家分享一則濕人眼眶的故事。
2014年,一本名叫《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》的書,讓無數(shù)讀者感動落淚。該書是由一家人合力寫下的溫暖之作,作者是爸爸安武信,女兒阿花,媽媽千惠。
寫這本書的緣由是媽媽千惠在生完孩子之后乳腺癌復發(fā),隨時都可能離開的她想給女兒留下點什么,最終她選擇教阿花做飯。雖然媽媽最終離開人世,但她終究教會了女兒“世間最了不起的本領”。
千惠在日記本里這樣寫道:“阿花,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,如何做家務,健康第一,學習第二。只要身體健康,能夠自食其力,將來無論走到哪里,做什么,都能活下去。”
同樣,今年上半年國內(nèi)也有一條關于做菜的新聞爆紅,重慶巴蜀小學六年級11班的37個孩子每人會20個左右的拿手菜,更有甚者能把一條魚做出三道不同的菜,而他們這項技能得力于他們從二年級就開始的一項家庭作業(yè)——學做菜。
說到“做菜”作業(yè)的設計初心,班主任田冰冰老師說,這源于她一個樸素的愿望,“希望孩子們能夠?qū)頍o論身處何地,能夠一天勞累之余,在廚房里給自己一頓有品質(zhì)的晚餐,而不是僅僅依靠外賣”。
經(jīng)孩子們創(chuàng)意設計,田老師班里曾舉行“文藝美食大廚賽”,讓孩子們回歸生活。孩子們向長輩學廚藝,給自己的菜品取文藝菜名,請爸媽品嘗后給出菜品評語和星級,并把菜品照片曬在朋友圈或微信群,通過分享、互評,贏取成長動力。
田老師總結說:“培養(yǎng)學生的勞動意識,不是靠一朝一夕的淺嘗輒止式‘勞動體驗’,更需要的是,對于認定有意義的事情,要反復做,堅持做,通過共同堅持和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,才能迎來從量變到質(zhì)量的過程。”就這樣,“學做菜”慢慢形成了班級常態(tài)的保留作業(yè)。
做飯在田老師看來,做飯,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技能,更是一種生活態(tài)度。
千惠曾在書中寫過的這么一段話:“教孩子做事情時,最重要的就是盡量讓孩子獨立思考和體會。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,都讓他自己來。外面買來的現(xiàn)成飯菜偶爾吃吃也無妨。但如果一味如此,孩子從父母身上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。一日三餐,一年算下來就是一千多頓飯。餐桌的力量是驚人的。”
所以,你還在叫外賣嗎?
趕緊利用好“餐桌的力量”,教孩子學習這項基本的生活技能吧!
讓孩子學做菜
是一件“流行”的事情哦!
你知道嗎,在日本教孩子做菜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。曾有人這么總結:日本最熱門的游戲場所是廚房,書店最熱銷的書籍是兒童料理食譜,百貨公司家電部門最當紅的是兒童專用廚具,電視臺最叫座的節(jié)目是“兒童烹飪”。
不僅是日本,世界上不少國家,也把“做菜”視為孩子必須掌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在芬蘭,所有七年級學生每周都要上3個小時的烹飪課。除了烹調(diào)菜肴、擦拭料理臺、清洗碗盤、清洗弄臟的圍裙等,他們還得上理論課,討論如何制定預算、如何節(jié)約能源,如何健康飲食等,甚至連“如何擺放餐桌”他們也會系統(tǒng)地學習。
可惜的是,不讓孩子做家務往往成為很多爸爸媽媽表達愛的一種方式。許多孩子從小到大,飯來張口,衣來伸手,不僅生活能力很差,還缺乏一定的責任心,這無疑限制了孩子的進一步發(fā)展。
所以,為了孩子的發(fā)展,讓孩子做家務吧!
想讓孩子更優(yōu)秀,
就讓他學做菜吧!
1、分化手指,開發(fā)五覺
兒童期的孩子需要重點得到培養(yǎng)的一項能力就是手指分化能力,手指分化的好,有利于刺激大腦發(fā)育。孩子在洗菜、切菜、炒菜等過程中,雙手得到鍛煉,在解決各種小問題的時候動手能力會提高。
2、一點點積累自信
家長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請孩子幫一個小忙后,孩子會特別快樂,這就是自我價值的體現(xiàn),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有用。
孩子每一次把自己做的菜端上飯桌時,看到自己的成果會油然產(chǎn)生一種小小的成就感,如此累積,孩子的自信會不斷疊加。
3、鍛煉孩子統(tǒng)籌能力
孩子學做菜的過程中,他首先會思考用有限的預算該買哪些菜,菜怎樣搭配?
而在做菜的過程中,他要學會做這個菜該用多少原材料,該放多少水,多少作料,該煮多長時間……
在這些過程中,孩子的思考會越來越全面,統(tǒng)籌能力會越來越強,這些能力在做其他事時也會被遷移過去。
4、更獨立
孩子會做菜,獨立生活能力就強,當父母不在家時孩子照樣可以把自己的一日三餐料理得很好。
況且,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,會做菜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。讓孩子早日學會做菜,也是為他未來的獨立打下基礎。
5、學會自我保護
家長們可能擔心孩子在廚房接觸到刀子、明火之類不安全的東西,可是,如果我們不讓孩子接觸這些東西,他們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危險,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。
孩子只有在接觸了這些他們以后一定會接觸的東西后,積累了經(jīng)驗,明白什么是危險,怎樣避免危險,才會真正學會保護自己。
6、讓孩子學會感恩,培養(yǎng)親子關系
家長和孩子在廚房同甘共苦的同時,也是培養(yǎng)親子關系的好契機。讓孩子體驗在廚房做飯有多辛苦,孩子才會明白那些香噴噴的飯菜不是不勞而獲的,父母每一天都付出如此的辛勞,孩子進而懂得父母的付出,懂得了感恩。
入門三部曲,
把孩子變成廚房小達人
孩子從2、3歲起就有了很強的模仿欲望,對大人做的家務事表現(xiàn)出很大的興趣,所以這時讓孩于試著走進廚房是很好的時機。
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在廚房又用鏟,又用鍋,又切菜,忙得不亦樂乎,對幫廚的興趣也就日益增強,而許多爸媽對此往往置之不理,要么干脆阻止入內(nèi),認為自己這是在充分保證孩子的安全,其實恰恰是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也許就摧毀了孩子下廚的樂趣。
所以,家長不妨放下心來讓孩子跟著自己學做菜,初初為各位家長準備了廚房入門三部曲,各位不妨一試。
第一步:家長可以教孩子怎樣使用燃氣灶、電飯煲、微波爐、菜刀等廚房器具,告訴他們該怎樣防范這些用具使用時會出現(xiàn)的危險。
第二步:可以讓孩子學習買菜、洗菜、切菜這些前期的準備工作,家長做菜時讓孩子在旁邊看著,做菜時先放哪個佐料、加多少水,煮多長時間……看幾次之后,孩子對做菜的基本程序有了直觀的了解。
第三步:家長就可以讓孩子掌勺啦!家長前期可以在旁邊看著,適時給予指導(不要全程指導,這樣不會讓孩子感覺到這是他的成果),孩子做完菜之后要給予鼓勵,告訴他還有很大進步空間,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自信和經(jīng)驗。慢慢的,孩子就可以獨當一面了。
會做飯的孩子更幸福
在廚房里,孩子洗、切、炒、煮、拌、烤,自己動手,體驗勞動的快樂,培養(yǎng)對材料的支配能力、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、成就感和自信心,更培養(yǎng)一種樂觀的生活態(tài)度。這個過程,還能讓孩子深入體會父母的不易,學會感恩,更愿意參與到家務活動中何樂而不為呢?
《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》一書中,千惠說過這樣的一段話:
比孩子先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,注定無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的路。那是我們最不愿意面對,卻最無力逃避的事實,而我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,不是一架鋼琴,一盒樂高,各種各樣的培訓課,而是幫她養(yǎng)成一個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。
會做菜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活動,但它能讓孩子真正回到生活,讓孩子懂得生活,熱愛生活, 享受生活。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(nèi)容,請注明轉載網(wǎng)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相關推薦
- 疫情下開學之前學生家長需做哪些準備?
- 影響孩子一生的十大黃金教育法則
- 學生可能真的從來沒有學會過!請警惕“脆弱知識綜合癥”(老師家長必讀)
- 孩子提高成績家長需要掌握的戰(zhàn)略和戰(zhàn)術
- 開學啦,為孩子準備好3個本子,學習成績提升會很快
- 俞敏洪:斤斤計較的家庭,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!
- 廚房教育,現(xiàn)代家庭教育的重要連接支點
- 研究表明:這8類孩子,是天生的愛因斯坦
- 超實用的檢查作業(yè)技巧及課后復習方法,讓孩子輕松提升成績
- 千萬別把孩子養(yǎng)成乞丐!
- 媽媽要知道的3歲孩子教育的關鍵點!
- 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?
- 家長必讀:十件必須由父親教給兒子的事
- 虎媽貓爸成過去式,現(xiàn)在流行海豚爸媽!
- 家有兒女,這十件事情千萬別做!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