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適(1891年12月17日-1962年2月24日),原名嗣穈,學名洪骍,字希疆,后改名胡適,字適之,筆名天風、藏暉等,安徽績溪上莊村人,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,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、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。胡適興趣廣泛,著述豐富,在文學、哲學、史學、考據(jù)學、教育學、倫理學、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。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。
胡適5歲啟蒙,在績溪老家上莊受過9年私塾教育,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礎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、澄衷學堂求學,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,受到梁啟超、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。
1904年,他到上海進新式學校,接受《天演論》等新思潮,并開始在《競業(yè)旬報》上發(fā)表白話文章,后任該報編輯。
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,1910年考取“庚子賠款”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,于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,后改讀文科。這里值得一提的是:當時庚款官費留學生只取前二百名,考試兩場,文章和雜科(政史地物理化生等),頭一場文章胡適揚揚灑灑一篇得了一百分,如此可見他的文章造化!
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,師從哲學家杜威,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,并一生服膺。
1917年(25歲)夏回國后,任北京大學教授,加入《新青年》編輯部,撰文反對封建主義,宣傳個性自由、民主和科學,積極提倡“文學改良”和白話文學,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。

同年,胡適在《新青年》上發(fā)表《文學改良芻議》,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,所寫的《嘗試集》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。且提出寫文章“不作無病之呻吟”,“須言之有物”等主張,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。“五四”時期,與李大釗等展開“問題與主義”辯難;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,任杜威的翻譯逾兩年;與張君勱等展開“科玄論戰(zhàn)”,是當時“科學派”丁文江的后臺(家長學院:給您不一樣的教育視野!)。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。
從1920年至1933年,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考證,同時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,并一度擔任上海公學校長。
抗日戰(zhàn)爭初期,出任國民黨“國防參議會”參議員,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。

他興趣廣泛,著述豐富,作為學者他在文學、哲學、史學、考據(jù)學、教育學、倫理學、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。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。
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于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。
1949年寄居美國,致力于《水經(jīng)注》的考證等工作,后來去往臺灣。
1954年,任臺灣“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”副主任委員。
1957年,出任臺灣“中華民國”中央研究院院長。
1962年,在臺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(fā)心臟病去世。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(wǎng)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上一篇:中國近代思想家、教育家陳獨秀
下一篇: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、教育家李大釗
相關推薦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