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左體
引韻便失粘,既失粘,則若不拘聲律;然其對偶特精,則謂之骨含蘇李體。“浣花流水水西頭,主人為卜林塘幽。已知出郭少塵事,更有澄江銷客愁。無數蜻蜓齊上下,一雙[溪鳥][束力鳥]對沉浮。東行萬里堪乘興,須向山陰上小舟。”(杜子美卜居)
蜂腰體
頷聯亦無對偶,然是十字敘一事,而意貫上二句,及頸聯,方對偶分明。謂之蜂腰格,言若已斷而復續(xù)也。“下第唯空囊,如何往帝鄉(xiāng)?杏園啼百舌,誰醉在花傍?淚落故山遠,病來春草長。知音逢豈易,孤棹負三湘。”(賈島下第詩)
隔句對
破題與頷聯便作隔句對,若施之于賦,則曰“幾思靜話,對夜雨之禪床;未得重逢,照秋燈于影室”也。“幾思聞靜話,夜雨對禪床。未得重相見,秋燈照影堂。孤云終負約,薄宦轉堪傷。夢繞長松榻,遙焚一柱香。”(鄭谷吊僧詩)
偷春體
其法頷聯雖不拘對偶,疑非聲律;然破題已的對矣。謂之偷春格,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。“無家對寒食,有淚如金波。斫卻月中桂,清光應更多。仳離放紅蕊,想象[口頻]青娥。牛女漫愁思,秋期猶渡河。”(杜子美寒食月詩)
折腰體
謂中失粘而意不斷。“渭城朝雨邑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(王維贈別)
絕弦體
其語似斷弦而意存,如弦絕而其意終在也。“燕鴻去后湖天遠,欲寄知音問水居。七歲弄竿今八十,錦鱗吞釣不吞書。”(僧謙寄遠)
五仄體
晏元獻守汝陰,梅圣俞往見之;將行,公置酒潁河上,因言古人章句中,全用平聲,制字穩(wěn)帖,如“枯桑知天風”是也,恨未見側字詩。圣俞既引舟,遂作五側體寄云:“月出斷岸口,影照別舸背。且獨與婦飲,頗勝俗客對。月漸上我席,暝色亦稍退。豈必在秉燭,此景已可愛。”(西清詩話)
回文體
謂倒讀亦成詩也。“潮隨暗浪雪山傾,遠浦漁舟釣月明。橋對寺門松徑小,巷當泉眼石波清。迢迢遠樹江天曉,藹藹紅霞晚日晴。遙望四山云接水,碧峰千點數鷗輕。”(東坡題金山寺)
五句法
此格即事遣興可作,如題物贈送之類,則不可用。“曲江蕭條秋氣高,芰荷枯折隨風濤,游子空嗟垂二毛。白石素沙亦相蕩,哀鴻獨叫求其曹。”(杜子美)“即事非今亦非古,長歌激烈梢林莽,比屋豪華固難數。吾人甘作心似灰,弟侄何傷淚如雨。”(杜子美曲江三章章五句)
六句法
此法但可放言遣興,不可寄贈。杜子美云:“烈士惡多門,小人自同調。名利茍可取,殺身傍權要。何當官曹清,爾輩堪一笑。”山谷云:“三公未白首,十輩擁朱輪。只有人看好,何益百年身。但愿身無事,清樽對故人。”
促句法
止于兩疊,三句一換韻,或平聲,或側聲皆可。“江南秋色推煩暑,夜來一枕芭蕉雨,家在江南白鷗浦。一生未歸鬢如織,傷心日暮楓葉赤,偶然得句應題壁。”“蘆花如雪灑扁舟,正是滄江蘭杜秋,忽然驚起散沙鷗。平生生計如轉蓬,一身長在百憂中,鱸魚正美負秋風。”
平頭換韻法
東坡作太白贊云:“天人幾何同一漚,謫仙非謫乃其游。揮斥八極隘九州,化為兩鳥鳴相酬。一鳴一止三千秋,開元有道為少留。縻之不得矧肯求!東望太白橫峨岷,眼高四海空無人。大兒汾陽中令君,小兒天臺坐忘身。平生不識高將軍,手[水宛]吾足矧敢嗔。作詩一笑君應聞!”一韻七句,方換韻,又是平聲,其法不得雙殺,雙殺者不得此法也。(禁臠)
促句換韻法
魯直觀伯時畫馬詩云:“儀鸞供帳饕虱行,翰林濕薪爆竹聲,風簾官燭淚縱橫。木穿石盤未渠透,坐窗不遨令人瘦,貧馬百吃逢一豆。眼明見此玉花驄,徑思著鞭隨詩翁,城西野桃尋小紅。”此格禁臠謂之促句換韻。其法三句一換韻,三疊而止。此格甚新,人少用之。余嘗以此格為鄙句云:“青玻璃色瑩長空,爛銀盤掛屋山東,晚涼徐度一襟風。天分風月相管領,對之技癢誰能忍,吟哦自恨詩才窘。掃寬露坐發(fā)興新,浮蛆琰琰拋青春,不妨舉酒成三人。”(漁隱)
拗句
魯直換字對句法,如“只今滿坐且尊酒,后夜此堂空月明。”“清談落筆一萬字,白眼舉觴三百杯。”“田中誰問不納履,坐上適來何處蠅。”“秋千門巷火新改,桑柘田園春向分。”“忽乘舟去值花雨,寄得書來應麥秋。”其法于當下平字處,以仄字易之,欲其氣挺然不群;前此未有人作此體,獨魯直變之。苕溪漁隱曰:此體本出于老杜,如“寵光蕙葉與多碧,點注桃花舒小紅。”“一雙白魚不受釣,三寸黃甘猶自青。”“江外三峽且相接,斗酒新詩終日疏。”“負鹽出井此溪女,打鼓發(fā)船何郡郎。”“沙上草閣柳新晴,城邊野池蓮欲紅。”似此體甚多,聊舉此數聯,非獨魯直變之也。今俗謂之拗句者是也。(禁臠)
七言變體
律詩之作,用字平側,世固有定體,眾共守之。然不若時用變體,如兵之出奇,變化無窮,以驚世駭目。如老杜詩云:“竹里行廚洗玉盤,花邊立馬簇金鞍。非關使者征求急,自識將軍禮數寬。百年地辟柴門迥,五月江深草閣寒。看弄漁舟移白日,老農何有罄交歡。”此七言律詩之變體也。(漁隱)
絕句變體
韋蘇州云:“南望青山滿禁闈,曉陪鴛鷺正差池。共愛朝來何處雪,蓬萊宮里拂松枝。”老杜云:“山瓶乳酒下青云,氣味濃香幸見分。鳴鞭走送憐漁父,洗盞開嘗對馬軍。”此絕句,律詩之變體也。(同上)
第三句失粘
七言律詩至第三句便失粘,落平側,亦別是一體。唐人用此甚多,但今人少用耳。如老杜云:“搖落深知宋玉悲,風流儒雅亦吾師。悵望千秋一灑淚,蕭條異代不同時。江山故宅空文藻,云雨荒臺豈夢思。最是楚宮俱泯滅,舟人指點到今疑。”嚴武云:“漫向江頭把釣竿,懶眠沙草愛風湍。莫倚善題鸚鵡賦,何須不著[俊鳥][義鳥]冠。腹中書籍幽時曬,時后醫(yī)方靜處看。興發(fā)會能馳駿馬,終須重到使君灘。”韋應物云:“來水蒼山路向東,東南山豁大河通。寒樹依微遠天外,夕陽明滅亂流中。孤村幾歲臨伊岸,一雁初晴下朔風。為報洛橋游宦侶,扁舟不系與心同。”此三詩起頭用側聲,故第三句亦用側聲。(同上)
八句仄入格
唐末,蜀川有唐求,放曠疏逸,方外人也。吟詩有所得,即將[上高下禾][手然]為丸,投入瓢中。后臥病,投瓢于江,曰:“茲文茍不沉沒,得之者方知吾苦心耳。”瓢至新渠江,有識者曰:“此唐山人詩瓢也。”接得,十才二三。題鄭處士隱居云:“不信最清曠,及來愁已空。數點石泉雨,一溪霜葉風。業(yè)在有山處,道成無事中。酌盡一杯酒,老夫顏亦紅。”(古今詩話)
進退格
鄭谷與僧齊己、黃損等,共定今體詩格云:凡詩用韻有數格,一曰葫蘆,一曰轆轤,一曰進退。葫蘆韻者,先二后四;轆轤韻者,雙出雙入,進退韻者,一進一退;失此則繆矣。余按倦游錄載唐介為臺官,廷疏宰相之失。仁廟怒,謫英州別駕,朝中士大夫以詩送行者頗眾,獨李師中待制一篇,為人傳誦。詩曰:“孤忠自許眾不與,獨立敢言人所難。去國一身輕似葉,高名千古重于山。并游英俊顏何厚,未死奸諛骨已寒。天為吾君扶社稷,肯教夫子不生還。”此正所謂進退韻格也。按韻略:“難”字第二十五,“山”字第二十七;“寒”字又在二十五,而“還”字又在二十七。一進一退,誠合體格,豈率爾而為之哉。近閱冷齋夜話,載當時唐李對答語言,乃以此詩為落韻詩。蓋渠伊不見鄭谷所定詩格有進退之說,而妄為云云也。(湘素雜記)
子蒼于五言八句近體詩,亦用此格。其詩云:“盜賊猶如此,蒼生困未蘇。今年起安石,不用哭包胥。子去朝行在,人應問老夫。髭鬢衰白盡,瘦地日攜[金且]。”蓋“蘇”、“夫”在十虞字韻,“胥”、“ [金且]”在九魚字韻。
平側各押韻
唐末有章碣者,乃以八句詩平側各有一韻。如“東南路盡吳江畔,正是窮愁暮雨天。鷗鷺不嫌斜雨岸,波濤欺得送風船。偶逢島寺停帆看,深羨漁翁下釣眠。今古若論英達[上竹下弄],鴟夷高興固無邊。”自號變體,此尤可[心在]者也。(蔡寬夫詩話)
雙聲疊韻
南史謝莊傳曰,王元謨問莊:何者為雙聲,何者為疊韻?答曰:“互”、“護”為雙聲,“[石敖]”、“[石高]”為疊韻。某按古人以四聲為切韻,紐以五音為定,蓋謂東方喉聲為木音,西方舌聲為金音,南方齒聲為火音,北方唇聲為水音,中央牙聲為土音也。雙聲者,同音而不同韻也;疊韻者,同音而又同韻也。“互”、“護”同為唇音,而二字不同韻,故謂之雙聲;“[石敖]”、“[石高]”同為牙音,而二字又同韻,故謂之疊韻。若仿佛、熠耀、騏驥、慷慨、咿喔、[上雨下脈][上雨下沐],皆雙聲也;若侏儒、童蒙、崆峒、[上山下龍][上山下從]、螳螂、滴瀝,皆疊韻也。按李群玉詩曰:“方穿詰曲崎嶇路,又聽鉤[車舟]格[石桀]聲。”詰曲、崎嶇乃雙聲也;鉤[車舟]、格[石桀],乃疊韻也。(學林新編)
東坡作吃語詩:“江干高居堅關扃,耕犍躬駕角掛經。孤航系舸菰茭隔,笳鼓過軍雞狗驚。解襟顧景各箕踞,擊劍高歌幾舉觥。荊笄供膾愧攪聒,干鍋更戛甘瓜羹。”(漫叟詩話)
扇對法(此與前隔句體同)
律詩有扇對格,第一與第三句對,第二與第四句對。如杜少陵哭臺州司戶蘇少監(jiān)詩云:“得罪如州去,時危棄碩儒。移官蓬閣后,谷貴歿潛夫。”東坡和郁孤臺詩云:“解后陪車馬,尋芳謝[月兆]洲。凄涼望鄉(xiāng)國,得句仲宣樓。”又唐人絕句,亦用此格。如“去年花下留連飲,暖日夭桃鶯亂啼。今日江邊容易別,淡煙衰草馬頻嘶。”之類是也。(漁隱)
蹉對法
僧惠洪冷齋夜話載介甫詩云:“春殘葉密花枝少,睡起茶多酒盞疏。”“多”字當作“親”,世俗傳寫之誤。洪之意,蓋欲以“少”對“密”,以“疏”對“親”。予作荊南教官,與江朝宗匯者同僚,偶論及此,江云:惠洪多妄誕,殊不曉古人詩格。此一聯以“密”字對“疏”,以“多”字對“少”字,正交股用之,所謂蹉對法也。(藝苑雌黃)
離合體(前雖不取,此特存其大略耳)
藥名詩起自陳亞,非也。東漢已有離合體,至唐始著藥名之號。如張籍答鄱陽客詩云:“江皋歲暮相逢地,黃葉霜前半夏枝。子夜吟詩向松桂,心中萬事豈君知。”是也。(西清詩話)
禽言詩當如藥名詩,用其名字隱入詩句中,造語穩(wěn)貼,無異尋常詩,乃為造微入妙。如藥名詩云:“四海無遠志,一溪甘遂心。”遠志、甘遂,二藥名也。禽言詩云:“喚起窗全曙,催歸日未西。”喚起、催歸,二禽名也。梅圣俞禽言詩,如“泥滑滑,苦竹岡”之句,皆善造語者也。(漁隱)
人名
荊公詩有“老景春可惜,無花可留得。莫嫌柳渾青,終恨李太白。”之句,以古人姓名藏句中,蓋以文為戲。或者謂前無此體,自公始見之;余讀權德輿集,其一篇云:“藩宣秉戎寄,衡石崇勢位。言紀信不留,弛張良自愧。樵蘇則為愜,瓜李斯可畏。不顧榮宦尊,每陳農畝利。家林類巖[山獻],負郭躬斂積。忌滿寵生嫌,養(yǎng)蒙恬勝利。疏鐘皓月曉,晚景丹霞異。澗谷永不變,山梁冀無累。論自王符肇,學得展禽志。從此直不疑,支離疏世事。”則權德輿已嘗為此體。乃知古今文章之變,殆無遺蘊。德輿在唐,不以詩名,然詞亦雅暢;此篇雖主意在別立體,然不失為佳制也。(石林詩話)
藥名
嘗見近世作藥名詩,或未工;要當字則正用,意須假借。如“日側柏陰斜”是也。若“側身直上天門東”,“風月前湖夜”,“湖”“東”二字即非正用。孔毅夫有詩云:“鄙性嘗山野,尤甘草舍中。鉤簾陰卷柏,障壁坐防風。客上依云實,流泉架木通。行當歸老矣,已逼白頭翁。”又“此地龍舒國,池隍獸血馀。木香多野橘,石乳最宜魚。古瓦松杉冷,旱天麻麥疏。題詩非杜若,[片戔]膩粉難書。”(漫叟詩話)
古體
《周南》,不離日用間,有福天下萬世意。
《召南》,至誠諄恪,秋毫不犯。
《邶風》,君子處變,淵靜自守。
《齊風》,翩翩有俠氣。
《唐風》,憂思深遠。
《秦風》,秋聲朝氣。
《豳風》,深知民情而真體之。
《小雅》,忠厚。
宣王《小雅》,振刷精神。
《大雅》,深遠。
宣王《大雅》,鋪張事業(yè)。
《周頌》,天心布聲。
《魯頌》,謹守禮法。
《商頌》,天威大聲。
凡讀《三百篇》,要會其情不足性有馀首。情不足,故寓之景;性有馀,故見乎情。
凡讀《騷》,要見情有馀處。
凡讀漢詩,先真實,後文華。
凡讀建安詩,於文華中取真實。
三國六朝樂府,猶有真意,勝於當時文人之詩。
凡讀《文選》詩,分三節(jié),東都以上主情,建安以下主意,三謝以下主辭。齊梁諸家,五言未成律體,七言乃多古制,韻度獨出盛唐人上一等,但理不勝情,氣不勝辭耳。
○律體
沈約 吳均 何遜 王筠 任昉
陰鏗 徐陵 薛道衡 江總
右諸家,律詩之源,而尤近古者,視唐律雖寬,而風度遠矣。
○絕句體
古樂府,渾然有大篇氣象。
六朝諸人,語絕意不絕。
○雜體
晉傅咸作《七經》詩,其《毛詩》一篇略曰:“聿修厥德,令終有淑。勉爾遁思,我言維服。盜言孔甘,其何能淑。讒人罔極,有靦面目。”此乃集句詩之始。或謂集句起於王安石,非也。
○張衡
寄興高遠,遣辭自妙。
○唐山夫人
《安世歌》,質古文雅。
○蔡琰
真情極切,自然成文。
○漢郊祀歌
鍛意刻酷,煉字神奇。
○漢樂府
真情自然,但不能中節(jié)爾。累度乃是好景。
○古詩十九首情真,景真,事真,意真。澄至清,發(fā)至情。
○陳思王
斫削精潔,自然沈建。
○王粲 劉楨
真實有馀,澄濾不足。
思健功圓。
○嵇康
人品胸次高,自然流出。
○阮籍
天識清虛,禮法疏短。
○張華
氣清虛,思頗率。
○傅玄
思切清古,失之太工。
○潘岳
安仁質勝於文,有古意,但澄汰未精耳。
○陸機
士衡才思有馀,但胸中書太多,所擬能痛割舍乃佳耳。
○束皙
全篇鍛煉,首尾有法。
○張協(xié)
逐句逐句鍛煉,辭工制率。
○郭璞
構思險怪而造語精圓,三謝皆出於此。杜李精奇處皆取此。本出自淮南小山。
○劉琨 盧諶
忠義之氣,自然形見,非有意於詩也。杜子美以此為根本。
○陶淵明
心存忠義,心處閑逸,情真景真,事真意真,幾於《十九首》矣,但氣差緩耳。至其工夫精密,天然無斧鑿痕跡,又有出於《十九首》之表者。盛唐諸家風韻皆出此。
○謝瞻
景至清虛,甚有古文。
○謝靈運
以險為主,以自然為工。李杜取深處多取此。
○謝惠連
酌取險怪自然之中,而句句為之。
○鮑照
六朝文氣衰緩,唯劉越石鮑明遠有西漢氣骨。李杜筋取此。
○謝朓
藏險怪於意外,發(fā)自然於句中。齊梁以下造語皆出此。
○沈約
佳處斫削,清瘦可愛,自拘聲病,氣骨薾然。唐諸家聲律皆出此。
○江淹
善觀古作,曲盡心手之妙,其自作乃不能爾。故君子貴自立,不可隨流俗也。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上一篇:觀林詩話
下一篇:詩人玉屑卷1
相關推薦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