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作者:佚名 來源于:家長學院
(故事順序:由北向南)
1、李白——鐵杵磨針
李白,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。李白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,詩風雄奇豪放,想象豐富。
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,很不用功,天天在山中打獵玩耍。有一天,他在山下小溪旁邊遇見一位白發(fā)婆婆在那里磨鐵杵,李白問她干什么?老婆婆說:“只要功夫深,鐵杵也可以磨成針。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后,李白頓時領悟,于是在山中好好學習,成為了大詩人。
這個成語比喻只要有恒心,肯努力,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
2、車胤——囊螢夜讀
東晉的車胤,從小就喜歡讀書,非常用功。他在父親的教導下,更加發(fā)憤攻讀,學習各種知識。
車胤小小年紀就很懂事,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,他白天幫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,晚上才能擠出時間讀書,但當時家里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,一到晚上,車胤就沒法看書了。車胤白天沒時間看書,晚上又看不成書,心里非常著急。
一天晚上,車胤和家人在外面乘涼,他發(fā)現有許多像星星一樣的螢火蟲飛來飛去,發(fā)出點點亮光。車胤靈機一動,要是把這些螢火蟲光聚集起來,不就是一束亮光嗎?于是,車胤找來了一塊透明的紗絹,縫成一個小袋,把捉來的螢火蟲放到袋子里,螢火蟲發(fā)出微弱的光,就像一盞“小燈”。這下車胤不用再為虛度晚上的光陰而難過了,他利用這種“小燈”讀了很多書,學到了不少知識。后來他終于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,成就了一番事業(yè)。
3、李密——牛角掛書
李密在少年時發(fā)奮學習,上進心很強,他打聽到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,就前去向他求學。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(fā)了,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,牛角上掛著一部《漢書》。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《漢書》中的《項羽傳》,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后面趕上來,勒住馬贊揚他:“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呵!”少年書生回過頭來,一見是越國公,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。一老一少在路邊上交談起來,李密談吐不俗,楊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尋常。果然,李密后來成了隋末農民起義隊伍瓦崗軍的首領。
4、范仲淹——斷齏畫粥
斷齏畫粥(duàn jī huà zhōu )斷:切斷;齏:醬菜或腌菜之類。指食物粗簡微薄。形容貧苦力學。比喻不怕生活艱苦,仍然堅持刻苦學習。
宋代有個文學家叫范仲淹,他小時候生活十分清貧,父親很早就過世,母親因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改嫁。范仲淹只好到廟里去學習。他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,隔夜粥凝固后便劃成四塊,早晚就著腌菜各吃兩塊,最終苦讀成才。
5、歐陽修——畫荻教子
畫荻教子 (huà dí jiào zǐ) 荻: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形狀像蘆葦,地下莖蔓延,葉子長形,紫色花穗,生長在水邊。莖可以編席箔。用荻在地上書畫教育兒子讀書。用以稱贊母親教子有方。
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,家境貧寒,沒有錢供他讀書。他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,教給他寫字,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。到他年齡大些了,家里沒有書可讀,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,有時接著進行抄寫。就這樣夜以繼日、廢寢忘食,只是致力讀書。他從小寫的詩、賦文字,下筆就有成人水平那樣高了。故事告訴我們:只有認真學習,才能有所成就
歐陽修的成功,除了他自身的努力,母親的教導有方也是一個促使他成長的原因。
6、匡衡——鑿壁偷光
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,出身於農民家庭,生活十分貧困。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,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,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,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。
某天晚上,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,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,根本沒法點燈讀書。正當匡衡發(fā)愁時,忽然發(fā)現絲絲的光線,正從墻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,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。匡衡心生一計,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,然后捧著書,倚在墻邊,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。從此,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,埋首苦讀,最后成為了著名的學者。
7、王冕——放牛聽書
王冕(公元1287—1359年),字元章,號煮石山農,元末浙江諸暨人。
他出生于勞苦農民家庭,從小熱愛讀書,卻上不起學。七八歲時,其父要他在隴上放牛,他卻偷偷地溜進學舍聽學生們念書,聽了就默默記住,有時晚上回來竟忘了牽牛。有時會有人把牛牽回來,責備說踩了他的田, 他的父親生氣了,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,完了還是不改。 他母親說:“兒子癡迷這樣,你為什么不放任他呢?”王冕于是離開家,到寺廟旁居住,晚上就出來,在佛像的大腿上坐著,就著長明燈讀書,一直讀到天亮。佛像大多數是土造的,猙獰可怖,王冕雖然是小孩子,但他坦然得似什么都不知道,一點也不怕。安陽的韓性聽說了,覺得他很奇異,便把他收作弟子,學習儒學,后來成為通曉儒學的人。
8、董仲舒——三年不窺園
一代儒學大師董仲舒,自幼天資聰穎,少年時酷愛學習,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和睡覺。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,為了讓孩子能歇歇,他決定在宅后修筑一個花園,讓孩子能有機會到花園散散心歇歇腦子。
第一年,董太公一邊派人到南方學習,看人家的花園是怎樣建的,一邊準備磚瓦木料。頭一年動工,園里陽光明媚、綠草如茵、鳥語花香、蜂飛蝶舞。姐姐多次邀請董仲舒到園中玩。他手捧竹簡,只是搖頭,繼續(xù)看竹簡,學孔子的《春秋》,背先生布置的詩經。
第二年,小花園建起了假山。鄰居、親戚的孩子紛紛爬到假山上玩。小伙伴們叫他,他動也不動低著頭,在竹簡上刻寫詩文,頭都顧不上抬一抬。
第三年,后花園建成了。親戚朋友攜兒帶女前來觀看,都夸董家花園建得精致。父母叫仲舒去玩,他只是點點頭,仍埋頭學習。中秋節(jié)晚上,董仲舒全家在花園中邊吃月餅邊賞月,可就是不見董仲舒的蹤影。原來董仲舒趁家人在賞月之機,又找先生研討詩文去了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見強烈,遍讀了儒家、道家、陰陽家、法家等各家書籍,終于成為令人敬仰的儒學大師。
上一篇: 學校文化建設的戰(zhàn)略措施
下一篇: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(fā)的深層原因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缺失
標簽:
【相關文章】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Copyright © 2008 www.nanjingbohai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| 家長學院 版權所有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