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.防御地震的措施
在一些可能經常發(fā)生地震的地區(qū),采取家庭的防震措施可以保證地震時和地震發(fā)生后,有秩序地進行家庭防震救災工作。根據情況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(1)學習地震知識,掌握科學的自我防御和救護的方法。(2)分配好家庭成員在地震時的應急任務,以防止恐慌而耽誤時間。(3)預先找好地震時疏散路線和躲避地震的地點,要做到道路通暢。(4)加固室內家具雜物。尤其是睡覺的地方,最好緊鄰堅固的大柜子,并且床不要放在靠外面的墻邊等。(5)注意防火措施,防止爐子、煤氣爐在地震時翻倒;家中易燃物品要保管好;臨震的時候,浴室、水桶要儲水,準備好必要食品,準備防火用沙;要了解必要的防火、滅火知識。(6)學會掌握基本的救護技能,如人工呼吸、止血、包扎、運傷員和護理傷員的方法等。 (7)必要的時候可進行家庭的地震演習。
13.遇到地震怎么辦
地震發(fā)生了要沉著冷靜,不要驚慌、亂跑。有的人在地震時從高層樓上向下跳,結果摔死了;還有的人跑到樓外的樓群中,反而被地震晃動從樓上掉下的花盆、磚塊砸傷。
那么,遇到地震應該怎樣做才正確呢?(1)如果發(fā)現了臨震前地光、地聲、地動等現象時,必須頭頂被褥、枕頭、鍋盆、安全帽等迅速逃離房屋,到空曠的地方。(2)如果不能沖出去了,則應立即鉆到桌下、床下或蹲到墻根下(不要靠近窗戶)。如果住樓房,面積小的廚房、廁所可能要比大房間安全些。(3)在大震稍停的時間里,要迅速拉斷電閘,澆滅爐火,關閉媒氣、液體氣閥門,然后帶上震前準備好的提袋、提箱,按震前選定的路線撤離到安全地區(qū)。樓房居民千萬不能乘電梯下樓。(4)如果你在劇院等公共場所時,地震發(fā)生了,你不要與眾人擁擠,而要先躲在排椅下,或舞臺腳下等堅固的地方,等混亂平靜后,在地震暫停時,再行動。(5)如果你被壓在建筑物中,要盡量設法自救,不要盲目亂喊、亂動,增加體力消耗。耐心聽外面的動靜,當有人走動時,再呼喊或敲擊聲音求救。(6)地震發(fā)生時,你恰巧在室外,或你先跑出室外,切記不可再返回室中,因為如果發(fā)生余震,可能會被建筑物壓埋。(7)地震時,學校里的學生要聽 從老師的指
揮,不要亂跑,要有秩序地撤離教室。如果有堅固房屋的學校。老師可帶領學生躲在課桌下、講臺旁,或有管道支撐的小房間里。
14.地震之后怎么辦
1)脫離危險房屋
房屋,本是人類借以保護自己,抗風避雨的建筑物。然而在地震中,人類卻可能首先直接死于倒塌的建筑物內。因此,必須在倒塌的房屋里減少能量消耗,盡可能地延長生命。
一些罹難者,他們不是被砸傷或擠壓傷致死,而是由于精精神崩潰,丟失生存的希望。他們歇斯底里地喊叫、翻動,亂折騰,沒等到人們來搶救時,就在極度的恐懼中“扼殺”了自己。因此,在任何惡劣的環(huán)境中,都是保持穩(wěn)定的心理狀態(tài)。
地震后發(fā)現自己被埋在瓦礫下時,首先要穩(wěn)定自己的情緒,分析自己所處的環(huán)境努力尋找出路,同時還要注意節(jié)省體力消耗,等待救援。驚慌失措、亂喊亂叫只會加速新陳代謝,耗氧量增加,使體力下降,耐受力降低。另一方面,在廢墟中叫喊,必定會吸進大量煙塵,對呼吸道極為不利,易造成窒息,甚至死亡。
如果經過自己的努力,找到出口,應盡快脫離倒塌的房屋,轉移到空曠地帶,以防再度被倒塌的房屋埋沒或砸傷。
2)妥善處理創(chuàng)傷和出恤
砸傷和擠壓傷是地震中常見的傷害。開放性創(chuàng)傷、外出血和內臟出血是嚴重的情況,首先應當進行止血,同時抬高受傷的肢體。肢體止血法有三種:加壓包扎法,適用于體表、四肢中、小動靜脈的止血;屈曲肢體加墊止血法,多用于無關節(jié)損傷的肘、膝關節(jié)以下的肢體止血;止血帶止血法,適用于四肢大出血;但
持續(xù)綁止血帶不得超過5小時。不可用繩索或電線捆扎。表淺的動靜肪出血時,若有同伴在場,可選行指壓法止血,同時呼救,或準備按上述止血方法處理。
對開放性骨折,不應作現場復位,以防止組織再度受傷,一般可用清潔的紗布覆蓋創(chuàng)面,作簡單的固定后,再進行轉運。
受到擠壓傷時,首先應適當設法盡快解除重壓。肢體腫脹、張力大者,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肯定發(fā)生障礙了,在傷情許可時,應及早沿著肢體長軸方向先剪開衣褲,再廣泛切開傷肢的皮膚、皮下組織,進行減壓,以減少壞疽的機會。因為一旦肢體發(fā)生壞疽,往往需截肢才能保全生命。
為了提高受傷者的治愈率,應根據不同的傷熱、傷情,對大批傷員進行分類和分級,即“檢傷分類”,以分出輕重緩急,集中力量搶救重傷員,避免盲目和浪費。這樣不僅能提高治愈率,而且還能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。
3)勿忘破傷風和氣性壞疽
大地震之后,可以見到許多大面積創(chuàng)傷的病人,其中一些是開放性的創(chuàng)傷,此時要格外警惕破傷風和氣性壞疽的發(fā)生。感染這兩種細菌后,病情發(fā)展很快,如處理不當,死亡率很高。因此,遇到大面積創(chuàng)傷的病人,首先要保持創(chuàng)面清潔,用干凈紗布包扎創(chuàng)面,懷疑有破傷風和產氣桿菌感染時,就立即與醫(yī)療隊聯系,以得到及時診斷和特殊治療。此外,對大面積創(chuàng)傷和嚴重創(chuàng)傷的病人,可用少量糖鹽水口服,預防休克。
4)防止火災蔓延
地震常引起許多“次災害”,火災是最常見的一種。在大火中,首先應盡快脫離火災現場,然后迅速脫下仍在燃燒的衣帽,或用濕淋淋的衣服覆蓋身上,或臥地打滾,也可用水直接澆潑滅火。但切忌用雙手打火苗,因為這樣會引起或加重雙手燒傷。
被火燒傷的創(chuàng)面,可用清潔的被單、毛巾等包扎。嚴禁在創(chuàng)面上涂沫藥膏或未經消毒的任何藥物;以免增加以后清理創(chuàng)面的困難和發(fā)生感染。
15.講究衛(wèi)生。災后滅大疫
大災之后必有大疫。水災、風災或地震后,由于衛(wèi)生設施遭破壞,尸體腐敗,蚊蠅大孳生,災區(qū)極易引起各種傳染病流行。因此,幸存者和救護人員,均應積極清除傳染源、殺滅蚊蠅,同時應特別注意飲食衛(wèi)生,不飲生水,還可以服用黃連素、痢特靈等藥。或者每餐進食一些大蒜,防患于未然。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上一篇:野外生存技能與應急
下一篇:沒有了
相關推薦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