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作者:佚名 來源于:家長學院
一年之際在于春,一日之際在于晨。對孩子一生來講,個人品質、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0~7歲。如果在這個階段兒童幾乎都與老人生活在一起,失去與父母溝通交流、培養(yǎng)感情的機會,任憑“隔代親”特殊的寵愛泛濫,就會對其身心發(fā)育造成很不利的負面影響。
例如:
1、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、自私、任性的不良個性。老年人格外疼愛孩子,對隔輩的孫兒女容易溺愛和遷就。特別當孫兒女是獨生子女時,老人心理上更會有所顧忌??萬一有差錯閃失,對不起兒女,怕兒女責怪。于是,老人事事依著孩子,處處保護孩子,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。孩子犯了錯誤不及時糾正,還常常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。在吃的方面,給孩子做“專利菜”,讓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;包辦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,代替孩子穿衣,代替孩子整理玩具,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飯,甚至擔心孩子摔跤,不辭辛苦抱著孩子上下樓梯…… 老人的種種做法,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(fā)展緩慢,獨立生活能力差,處處依賴家長,事事以我為中心,全家人都要為他服務,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,他就會生氣、大發(fā)脾氣。老人的過分保護,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,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,膽小嬌氣,弱不禁風。
2、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、冒險性和創(chuàng)新精神。老人易受傳統(tǒng)思想的束縛,接受新生事物較慢,教育及養(yǎng)育觀念相對滯后,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。他們希望孩子乖巧、聽話,穩(wěn)穩(wěn)當當不出格,不善于運用科學的、有創(chuàng)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。對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(xiàn)的的“搗亂”、“破壞”等具有冒險和創(chuàng)新性的探究行為,總是急著加以阻止。比如,當孩子捉來幾只螞蟻要喂養(yǎng)時,當孩子拔起花盆里的蘭花要看根是什么樣子時,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輛玩具汽車時,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(家長學院:父母成長的搖籃)。因為,在他們意識里,玩螞蟻很臟,拔花是成心搗亂,一輛完美的玩具車更是不能“破壞”的。他們認為孩子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為,必須立即糾正。試想在這種家庭環(huán)境下長大的孩子,怎么能形成開拓創(chuàng)新的個性呢?
3、容易導致孩子視野狹小,缺乏活力,心理老化。多數老年人由于年歲大了,喜歡安靜,不愛運動,也不愛外出活動。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,長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,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,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,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。另外,外出活動少,一方面運動量小,身體缺乏鍛煉,會造成體質柔弱多病;另一方面關在家里見識少,接觸新鮮事物也少,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,缺少活力,不敢面對生人、不會自己處理事務。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、固執(zhí)、退縮、心理老年化,等等。祖輩的價值觀念、生活方式、知識結構、教育方式等與現(xiàn)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。另外,祖輩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。因此,隔代教育對幼兒的個性發(fā)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。關鍵是如何擅用其長,以避其短。對扮演子女與父母雙重角色的年輕的爸爸媽媽而言,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,與老人溝通,千萬不要放棄自身的職責。只要你重視,時間總能擠出來的。比如:每天晚飯后和孩子作游戲、講故事,周末帶孩子外出活動。同時要做到尊重老人,經常和老人聊聊天,講講科學養(yǎng)育孩子的新經驗,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;買一些科學育兒的讀物,與老人交流學習體會,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;對老人寵愛孩子等錯誤的做法,既要堅決表明自己的態(tài)度,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,盡量減少正面沖突。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明確: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。所以,既不要為圖省事,孩子一生下來就甩給老人;也不要怕老人慣壞了孩子,拒絕老人帶孩子,割斷祖孫之間的親情。不論是與老人同住,還是暫時把孩子寄養(yǎng)在老人家中,我們都要注意和老人協(xié)調關系,一切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(fā)點,積極解決矛盾糾紛,爭取隔代教育取得雙贏。
上一篇: 隔代教育 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
標簽:
【相關文章】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Copyright © 2008 www.nanjingbohai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| 家長學院 版權所有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