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權(quán)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(zhuǎn)載本站內(nèi)容,請注明轉(zhuǎn)載網(wǎng)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(quán)糾紛。



作者:佚名 來源于:中國民間故事網(wǎng)
二、古神話中的昆侖
在討論黑水、玄丘及其同龜崇拜的關(guān)聯(lián)的時候,我們已經(jīng)多次提到了昆侖。昆侖是黑水的發(fā)源地,是西北大荒中的一座神山。按照以下記載:
《西山經(jīng)》:“昆侖之丘,實惟帝之下都,神陸吾司之。其神狀虎身而九尾,人而而虎爪;是神也,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。”《海內(nèi)西經(jīng)》:“海內(nèi)昆侖之虛,在西北,帝之下都。昆侖之虛,方八百里,高萬仞。……百神之所在。”
《大荒西經(jīng)》:“西海之南,流沙之濱,赤水之后,黑水之前,有大山,名曰昆侖之丘。……其下有弱水之淵環(huán)之。”
《淮南子•墜形訓(xùn)》:“禹乃以息土真洪水以為名山,掘昆侖虛以下地。……黃水三周復(fù)其原,是謂丹水,飲之不死。……昆侖之丘,或上倍之,是謂涼風(fēng)之山,登之而不死。或上倍之,是謂懸圃,登之乃靈,能使風(fēng)雨。或上倍之,乃維上天,登之乃神,是謂太帝之居。”
它是“帝之下都”,是“百神之所在”。“其下有弱水這淵環(huán)之”,使之“飲之不死”。既然黑水是鴟龜運送夜間太陽的通道,是代表生命的復(fù)生的一條想象的河流之;既然西北大荒是太陽西沉后的居處,是神靈和冥間祖先的住所;那么,昆侖這座位于西北、居住著坐神、環(huán)繞著不死之水的神山,便應(yīng)當(dāng)是和黑水、冥世、不死觀念相聯(lián)系的。
這種聯(lián)系有相當(dāng)多的表征,如上所說,昆侖的性格同黑水的性格并無二致。它同黑水一樣,無法考證出確切的地望。古代典籍所記錄的種種昆侖原型之說,例如祁連山(酒泉南山)說、瑪沁雪山(悶?zāi)枭剑┱f、巴顏喀喇山說、岡底斯山說、喜馬拉雅山說、昆侖山脈(于闐)說、蔥嶺說等等,直至今天亦因各執(zhí)一端而莫衷一是。在《山海經(jīng)》的《西山經(jīng)》、《北山經(jīng)》、《海外南經(jīng)》、《海外北經(jīng)》、《海內(nèi)西經(jīng)》、《海內(nèi)北經(jīng)》、《海內(nèi)東經(jīng)》、《大荒西經(jīng)》、《大荒北經(jīng)》等篇章中都有關(guān)于“昆侖”、“昆侖之虛”或“昆侖之丘”的記載,說明昆侖沒有固定的地理位置,不必是具體地名。若根據(jù)南海史地資料中那許多“國主名昆侖”、“諸國多姓古龍(昆侖)、“王之左右大臣皆號為昆侖”以及“昆侖山”、“昆侖國”、“昆侖洋”、“昆侖奴”的記載,昆侖一名便顯然不必理解為某山、某物的專名。而一旦把古神話中的昆侖推測為同類山峰的通名,那么,它就同黑水、玄丘、龜山一樣,必是某種神秘觀念的產(chǎn)物。
這種神秘觀念比較明顯地同死亡有關(guān)。所謂“帝之下都”,即指冥帝的統(tǒng)治地。所以《博物志》說“昆侖之東北……有八玄幽都”。此外,根據(jù)以下資料:
《西山經(jīng)》:“鐘山,其子曰鼓,其狀如人面而龍身,是與欽 殺葆江于昆侖之陽。”
《大荒北經(jīng)》:“禹湮洪水,殺相繇,其血腥臭,不可生谷,其地多水,不可居也。禹湮之,三仞三沮,乃以為池,群帝因是以為臺。在昆侖之北。”
《海外北經(jīng)》:“禹殺相柳,其血腥,不可以樹五谷種,乃以為眾帝之臺,在昆侖之北。”
《海內(nèi)北經(jīng)》:“帝堯臺、帝嚳臺、帝丹朱臺、帝舜臺,各二臺,臺四方,在昆侖東北。”
《海外南經(jīng)》:“昆侖虛在其東,虛四方。一曰在岐舌東,為虛四方。”
可知昆侖之陽或昆侖之北是葆江、相柳、相繇等眾神的死地。與此相聯(lián)系,且出現(xiàn)了“因是以為臺”的說法。如果考慮到所謂“帝臺”都在大地西北,都呈方形,所伴見的刑殺事件隱含殺殉意義,那么,可以判斷“臺”就是墓地的代稱。因此,“帝堯臺……在昆侖東北”云云,應(yīng)當(dāng)理解為昆侖是眾帝死后的居處。《海內(nèi)經(jīng)》所云“西南黑水之間,有都廣之野,后稷葬焉。爰有膏菽、膏稻、膏黍、膏稷,百谷自生,冬夏播琴”,可以作為這一理解的旁證。
事實上,“昆侖之虛”、“昆侖之丘”的提法,已經(jīng)包含有墓地的涵義。因為“丘”、“虛”都是從北之字。《禮記•檀弓下》所謂“葬于北方、北首,三代之達禮也,之幽之故也”,說明北是墓葬之地,因此往往用為幽冥的象征。在甲骨金文中,“丘”字作兩土并立而中空之形,所代表的正是盆地狀的墓虛。《禮記•檀弓上》說:“古也墓而不墳;今丘也,東西南北之人也,不可以弗識也,于是封之。”這句話表明了“虛”與“丘”的原始關(guān)系:不墳之墓即為“虛”;“丘”原即虛,指不墳之墓,后亦兼指施封之墳。在古代典籍中,“虛”字之所以有以下諸義:
(一)空。《廣雅•釋詁三》:“虛……空也。”
(二)無。《西京賦》“憑虛公子”李善注:“虛,無也。”
(三)孔竅。《淮南子•泛論訓(xùn)》“若循虛而出入”高誘注:“虛,孔竅也。”
(四)舊居之處。《左傳•昭公十七年》“大辰之虛也”疏:“虛者,舊居之處也。”
(五)土坑。《爾雅•釋詁》:“壑、坑,虛也。”
(六)北陸。《爾雅•釋天》:“北陸,虛也。”也因為這些涵義都是同墓穴相關(guān)的。另外,從“虛”、“墟”二字的關(guān)系,我們還可以了解關(guān)于中國墓葬文化的一個重要事實:由于殷禮墓而不墳,周禮封而墳之,所以“虛”字后來衍為“墟”字———虛是凹形之墓,即本來意義上的丘;墟是凸形之墓,亦即墳。總之,種種跡象證明:所謂“昆侖”,其原始涵義即是墓丘。
由于以上兩點,昆侖同死亡的關(guān)聯(lián)在昆侖山神的神性上有很明顯的體現(xiàn)。這些山神都是些死亡之神和刑殺之神,其中最著名的神靈是西王母。據(jù)《大荒西經(jīng)》、《西山經(jīng)》和《海內(nèi)北經(jīng)》記載,西王母是“豹尾虎齒而善嘯”的人物,是主司“災(zāi)厲、五刑、殘殺之氣”的人物——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它是“穴處”的人物。此外,統(tǒng)治昆侖之丘的神靈有“身大類虎而九首”的開明獸,有“虎身而九尾,人面而虎爪”的陸吾。當(dāng)古人把這些形象兇惡的神靈安置在昆侖之丘的時候,當(dāng)他們指出西王母的主神特色的時候,他們分明提示了昆侖的真相———死亡之所和埋葬之所。
再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昆侖和鐘山的關(guān)系。《淮南子•叔真訓(xùn)》高誘注:“鐘山,昆侖也。”乃把此二山視為一山。《天問》說:“”昆侖縣圃,其尻安在?……日安不到?燭龍何照?亦以鐘山之神燭龍(燭陰)為昆侖山神。又《天問》王逸注說:鐘山地處“天之西北”的“幽冥無日之國”。《山海經(jīng)•大荒北經(jīng)》及郭璞注說:鐘山又名章尾山,其山神燭龍乃因“照九陰之幽陰”而得名。可見鐘山或昆侖之山便是幽冥之山。從各種記載看,燭陰或燭龍的突出特點是司掌白天和黑夜的交替,“視為晝,瞑為夜”,兼具黑暗和光明兩重神性。這其實是冥間太陽神和生命神的神性。與此相應(yīng),《神異經(jīng)•中荒經(jīng)》中有如下一說:
昆侖之山,有銅柱焉。其高入天,所謂天柱也。……上有大鳥,名曰希有,南向,張左翼覆東王公,右翼覆西王母。……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。故……其鳥銘曰:“有鳥希有,碌赤煌煌,不鳴不食,東覆東王公,西覆西王母。王母欲東,登之自通,陰陽相須,唯會益工。”
由于在甲骨文中曾出現(xiàn)以“東母”、“西母”代指日月之神的用法,由于《穆天子傳》曾稱奄山(即崦嵫山,日入之山)為“西王母之山”,由于在漢代畫像石中代表太陽的三足烏、九尾狐往往同西王母、東王公伴出,我們可以判斷:所謂西王母、東王公之“陰陽相須”,乃指日落和日出的交替。而這樣一來,昆侖山就可以理解為太陽落山后的居所;如前所說,日落是被古人視為死亡的象征的。
此外,昆侖還有“黑”的涵義。直到中古時代,“昆侖奴”都是黑種人的代稱。有人認(rèn)為昆侖是某種方位詞,義為黑,對應(yīng)于蒙古語的“喀喇”和藏語的“察拉”。這種說法雖然未成定讞,但足資參考。因為昆侖二字音近,古讀作*klun-k''run;在古代典籍中,此二字又寫作“阮隃”:
《呂氏春秋•古樂》:“昔黃帝令伶?zhèn)愖鳛槁伞A鎮(zhèn)愖源笙闹鳎酥铌溨帲≈裼趲O溪之谷。”畢沅《呂氏春秋校正》:“阮隃《漢書•律志》作‘昆侖’,《說苑•修文篇》、《風(fēng)俗通•音聲篇》、《左氏》成九年《正義》皆作‘昆崙’,《世說•言語篇》引呂亦同。”
《說文系傳》釋“阮”字為“元聲,讀若昆”:可見“昆”、“侖”、“阮”、“元”、“玄”皆為音近之字,而“玄”就是黑色。同樣由“昆”、“玄”而得聲之字有“鯤”、“鯀”:
《拾遺記》卷二:“堯命夏鯀治水,九載無績,鯀自沉于羽淵,化為玄魚。……玄鯀黃熊,四音相亂,傳寫流文,鯀字或魚邊玄也。”
《楚辭•九嘆》:“鞭風(fēng)伯使先驅(qū)兮,囚靈玄于虞淵。”
我們知道,鯤和鯀正是玄龜或玄龜之神。
事實上,鯀的性格既是龜?shù)男愿裼质抢龅男愿瘛8鞣N記載都說:鯀被堯或舜殺死在羽山(《離騷》作“羽之野”),它遂化為三足之鱉,入于羽淵。三足之鱉屬龜類,這表明了鯀與龜?shù)穆?lián)系;羽淵即太陽鳥解羽之淵,這表明了鯀與昆侖的聯(lián)系。這一類聯(lián)系還見于以下資料:
《山海經(jīng)•海內(nèi)經(jīng)》:“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。”
《淮南子•地形訓(xùn)》:“燭龍在雁門北,蔽于委羽之山,不見日。”
《山海經(jīng)•海內(nèi)北經(jīng)》:“昆侖虛南所,有泛林方三百里。從極之淵,深三百仞,維冰夷恒都焉。”
據(jù)研究,所謂“祝融”即“燭龍”,亦即鐘山之神“燭陰”。另外兩個不難了解的事實是:所謂“泛林”,即《淮南子•天文訓(xùn)》所說的“虞淵之泛”;所謂“從極之淵”,即《山海經(jīng)•大荒南經(jīng)》所說的“縱淵”:它們都是日落之所。據(jù)此,我們可以把鯀和昆侖判為相對應(yīng)的二物:
日落之山 日落之淵
殺鯀之地 羽山-羽郊-羽之野 羽淵-虞淵
昆侖之丘 委羽之山-章尾山-鐘山 虞淵之泛-縱極之淵
這一對應(yīng)表明:祝融殺鯀和燭龍治昆侖,乃是同一內(nèi)涵的兩種神話表述形式;故昆侖可以看作鯀的化身,亦即玄魚的化身。前文曾指出昆侖在古籍中又寫為“龜山”,龜?shù)男螒B(tài)曾被設(shè)想為“玄丘”、“圓丘”的形態(tài)。結(jié)合上述資料,我們可以進一步肯定:古人所創(chuàng)造的昆侖等神山,除以墓虛為原型外,亦取法于龜?shù)男蜗蟆Q言之,盡管古神話中的昆侖未必可以和龜或鯀相等同,但我們卻有充分理由判斷:昆侖神話主要是冥世信仰的產(chǎn)物;在這一信仰發(fā)展的某一階段,墓丘和龜是昆侖的造型依據(jù),鯀和玄是它得名的原因。
關(guān)于上述判斷,有一個必須補充證明的細(xì)節(jié),即昆侖是晚于龜崇拜和鯀神話的概念。以下資料可以作為這一細(xì)節(jié)的證據(jù):
《周禮•春官•大司樂》鄭玄注:“天神則主北辰,地祇則主昆侖。”
《禮記•曲禮下》“士祭其先”孔穎達疏:“地神有二,歲有二祭:夏至之日祭昆侖之神于方澤,一也;夏正之月祭神州地祇于北郊,二也。或云建申之月祭之。”
這一制度說明:古人曾把昆侖視為地神(昆侖與北辰相對,故為地祇);這一觀念同分至測定和空間八分的習(xí)慣有關(guān)(夏至前后日落于西北,故把昆侖安置在大地的西北隅)。從后一角度看,昆侖崇拜應(yīng)是較晚時候的產(chǎn)物。因為古代人的方位觀念來源于對太陽出沒現(xiàn)象的觀察,最早只分兩極———西、北為一極,東、南為一極;待四方以至八方的分類法確立后,才有“西北”的概念。冥間信仰的幾個主題,恰好對應(yīng)于不同階段的幾種方位觀念:龜卜時代以北為冥間之地,屬二分階段;黑水神話以西或北為冥間之地,屬四分階段;而到昆侖神話中,以空間八分為基礎(chǔ)的“西北”概念,才成為冥間信仰的基本概念。這說明在龜崇拜、黑水崇拜和昆侖崇拜之間有一個次第演進的過程,昆侖的地神性格來源于龜?shù)牡厣裥愿?mdash;——同主天的北辰(北極星)一樣,龜很早就是古人心目中的生命之神和北方之神。因此,昆侖和北辰的相對,必定來源于龜和北辰的相對。
上一篇: 扁擔(dān)島的傳說
下一篇: 八仙過海
標(biāo)簽:
【相關(guān)文章】
版權(quán)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(zhuǎn)載本站內(nèi)容,請注明轉(zhuǎn)載網(wǎng)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(quán)糾紛。
Copyright © 2008 www.nanjingbohai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| 家長學(xué)院 版權(quán)所有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