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釋
1、額爾古捏·昆:具體位置:北緯:52º11´51.3",東經(jīng):120º45´"49.4"。額爾古納河?xùn)|岸原奇乾鄉(xiāng)北二公里小孤山,昆:通古斯語,山崗。中國歷史地圖(元、明)11-12頁,嶺北行省圖中標注為“蒙可山”,即為蒙古山。至今當(dāng)?shù)厝诉€將這一帶的山稱之為—蒙古山;山崗上有古代人類半地穴遺址53處,經(jīng)考古挖掘出的陶片測定屬于公元八—九世紀時期,即蒙兀室韋時代。奇乾(原奇乾鄉(xiāng)地名):通古斯語:乞顏千,乞顏部落之意。千:通古斯語,部落之意。
2、大鮮卑山:今為大興安嶺山脈。
3、嘎仙洞:今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(zhèn)西北十公里,石洞壁刻有北魏
皇帝拓跋燾派李敞祭祖的石刻祝文。
4、大澤:呼倫貝爾市境內(nèi)呼倫湖。
5、天山:古時稱內(nèi)蒙古的陰山為天山,稱新疆的天山為陰山。
6、俱輪泊:呼倫貝爾市呼倫湖。
7、海剌兒河:今海拉爾河,蒙古語、達斡爾語、通古斯語:長滿野韭菜的地方。
8、額爾古涅河:今額爾古納河,蒙古語、通古斯語:寬闊河面的河。
9、蒙古河、蒙古山:通古斯語:象獨木舟側(cè)翼(獨木舟兩側(cè)的船梆)一樣陡峭的山,在這樣的山谷中湍急流淌的河叫“蒙古河”,即“激流河”之意,蒙古語為:乞顏河,是“激流”之意,俄羅斯語:貝爾茨河也是激流河之意,滿歸鎮(zhèn)的名字來源于“蒙古河”,漢字寫意為“滿歸”為名(應(yīng)為蒙古鎮(zhèn))。遠古時期,生活在蒙古山(元代:蒙可山),蒙古河(激流河)一帶的人,被稱之為蒙古人(《元朝秘史》稱“忙豁勒人”即“蒙古人”(唐書:蒙兀室韋人),“蒙古”一詞即源于此只是生活與額爾古捏·昆孛兒帖·赤那的部落自稱為“乞顏部落”即激流河流域的蒙古部落。
10、蒙古勒阿貴:此洞在激流河右岸,距激流河七公里的半山腰中,能容納近十人。清代呼倫貝爾史料記載,昔時本地蒙人傳稱,此洞曾住有法術(shù)高深之薩滿,虔誠祈禱,普救一切病苦無告之人,巖壁下百步,有小廟一所,俗呼“艾布和布爾汗”,當(dāng)系薩滿之名也。現(xiàn)此洞叫蒙古勒阿貴—蒙古河(激流河)邊的山洞之意。
11、于力亞山谷:蒙古語;狼嚎之意,現(xiàn)稱:狼之谷。哪里有于力亞鐵礦,鐵礦石品位高達59%,儲量大。
12、翁吉剌部落;恩格仁河(也稱安格林河)是激流河較大的支流:恩格仁河:通古斯語意為寬廣的山谷漸漸成為狹窄的河口,意于蒙古語“宏庫日”同。漢譯:翁吉剌部落為在山坳或挖兜里生活的人。8—9世紀翁吉剌部落曾生活在恩格仁河流域,參加過化鐵融山。
13、黃火地:“蒙兀室韋山”,中國社科院考古專家考證黃火地屬于蒙兀室韋祭祀遺址,那里有77個祭祀的石堆。蒙古國考古專家認為是公元十世紀前“古墓”。具體位置:海拔:579M,北緯:51º54´03.5",東經(jīng):120º55´32.9",激流河?xùn)|岸。
14、捏古斯部落:8—9世紀生活在激流河上游支流涅爾尼斯涅河流域的蒙古部落,參加過化鐵融山。通古斯語、蒙古語:細細的河流。
本故事根據(jù)博克·騰格爾(藤傳義)講述整理;通古斯語由莫日根布庫解譯:蒙古語由寶力道、包玉祥解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