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傳,明代末期,嘉善魏塘鎮(zhèn)有戶姓金的人家,第七個兒子叫金七,在朝廷當一個押運糧食的小官,專門在運河上押送糧船。
有一年,江南大旱,顆粒無收,處處饑民,民不聊生。六月間,金七奉命押送一百條糧船從杭州出發(fā),經(jīng)由運河送到應(yīng)天府去,路經(jīng)西塘一帶。運河兩岸,骨瘦如柴的災(zāi)民見糧船來了,都圍上來苦苦哀求,久久不散。金七停船上岸,到鎮(zhèn)上去找?guī)孜粨从焉塘俊Q哉勯g,金七更進一步體察到百姓饑餓的慘狀,那些朋友也代表鄉(xiāng)親鄰里要求暫借一些糧食解救災(zāi)民。可是,這是皇糧,他金七怎能作主擅自發(fā)放呢?這可是要殺頭的呀。何況,糧船路過嘉善時,已見過知縣,已敲過縣里的'火印了。
思忖良久,金七又趕到嘉善城里求見知縣,請求知縣設(shè)法賑濟百姓。知縣說,他早已幾次十萬火急申報朝廷,卻是毫無回音,他也是一籌莫展呀!事已至此,金七不得不痛下決心,說,唯有一計可以暫時解救百姓,那就是將皇糧暫借出來。
知縣聽了,沉思半晌,嘆道:“皇糧干系重大,不按時運到就有殺頭之罪,何況擅自放糧呢!如若被朝廷知曉,是要問斬的呀!”
金七斷然道:“為救百姓于水火,赴湯蹈火,金七在所不辭!”知縣被金七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感動,決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佯作不知,暫不稟報運糧船已路過嘉善。于是,金七把一百條船的糧食統(tǒng)統(tǒng)讓災(zāi)民取去了。災(zāi)民得了糧食,就如得了靈芝草,死里逃生。
一晃不覺到了九月,應(yīng)天府不見糧船到來,就派專人下公文來追查。嘉善知縣得知,連夜找金七來商量。金七曉得事情再也包不住了,為免鄉(xiāng)親遭難,就跳進西塘雁塔灣的河里自盡了。百姓聞訊,家家嚎哭,紛紛在雁塔灣的河邊焚香祭奠。后來,為了紀念金七,西塘百姓集資蓋了一座廟宇,叫七老爺廟。百姓還尊稱金七為護國隨糧王。
此后,每年四月初三,西塘便會舉辦七老爺廟會。這一天,西塘鎮(zhèn)上紅、黃、綠、白、黑五色旗幟飄揚,這代表著五色云彩:南貨店店員擁簇著紅云,米業(yè)工人擁簇著黃云,竹行工人擁簇著綠云,煙紙店店員擁簇著白云,煤炭店店員擁簇著黑云;接下來是綢緞莊店員裝扮的龍虎將,后面眾人抬著七老爺?shù)拇筠I,敲打著鑼鼓,吹奏著絲竹弦管游街而過,而從各地趕來的善男信女則緊隨其后。他們穿著紅衣紅褲,表示愿替七老爺受罪;有些人還赤著膊,以示自己是重犯人,來表達替七老爺受罪的十分誠心。
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,四月初三夜里十一點左右從塔灣出發(fā),先放煙火,然后正式開始出會了。西塘鎮(zhèn)上沿街一共搭了四十二個社棚,徹夜燈光通明,百姓傾家出來趕會。隊伍每到一個社棚就停下來,社棚里鼓樂齊鳴,唱戲唱曲,十分熱鬧。這就叫做迎會。直到下一天近中午時,游街隊伍才全部通過四十二個社棚,回到廟里。于是,廟門前的戲臺上開始做戲,一般做三天,戲班子分別由遷居在西塘的寧波、紹興、臺州人湊錢請來。有時初七還要做一天戲,那是七老爺?shù)男磐絹磉€愿的。
西塘人以廟會的方式,表達著對七老爺?shù)膼鄞鳌_@愛戴,年年月月延續(xù)著,直至今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