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佚名 來源于:中國民間故事網(wǎng)
每年陽春時節(jié),山山嶺嶺上,就會聽到一聲接一聲凄厲的鳥叫聲:“金伯陽,金伯陽……”。發(fā)出這種叫聲的鳥學名叫陽雀。在我們蒼山西坡一帶,人們便根據(jù)其鳴叫的聲音叫這種鳥為金伯陽。每當聽到金伯陽時急時緩的聲聲哀鳴,山鄉(xiāng)的人們便說,點黃豆的季節(jié)到了。
說起這金伯陽的來歷,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呢。聽老人們講,很久很久以前,村里有一個非常刻薄歹毒的繼母,她總是視丈夫前妻所留下的兒子為眼中釘,肉中刺,總欲除之而后快。但又害怕鄉(xiāng)鄰們的口舌,不敢明目張膽地公然下毒手。為此,她天天寢食不安,處心積慮地晝夜盤算著。有一天,她終于思謀出一條自以為聰明的妙計。
這天早上,繼母把繼兒和自己的兒子都叫攏過來,要他們一起上后山上去點種黃豆。她居心不良的吩咐他們說:“你們各自拿種子點種一塊黃豆,只有當?shù)鹊侥銈兯c種的黃豆長出豆苗的時候才能回來。哪個點種的黃豆出苗哪個就回來,誰點種的黃豆不出豆苗,誰就別想再回來。”說完便分別拿給他倆兄弟一人一小籮黃豆種。她給其親生兒子的是能生根發(fā)芽的生黃豆,而給繼兒的卻是經(jīng)過鍋里炒焙過的熟黃豆。
聰明的繼兒雖然一眼就識破了繼母的陰謀詭計,卻仍然不動聲色地接過已被炒熟的黃豆種,便跟同父異母的弟弟一起往陰森森的后山上爬去。一路上,他邊走邊“嗑特、嗑特……”地有滋有味的抓吃著自己籮籮中脆生生香噴噴的炒黃豆。惹得嘴饞的弟弟也學著哥哥去抓吃自己籮籮中的黃豆種。可由于他的黃豆是沒有炒過的,他放在嘴里一咬,又僵硬又生臭,根本吃不成。懵里懵董的弟弟便提出要同哥哥調(diào)換黃豆種。哥哥一聽正中下懷,卻裝出一副一萬個不情愿的樣子,硬是不同意調(diào)換。最后,在不懂事的弟弟糾纏著他左磨右求下,哥哥才表現(xiàn)得十分勉強地將自己的熟黃豆調(diào)換給弟弟。
當兄弟倆人爬上到后山,各自用砍刀和鋤頭開挖出一塊火山地,將各人所帶的黃豆種播種下去后。便各自守在自己的黃豆地邊,眼巴巴地望著黃豆地,期待自己的地里早日冒出豆芽,以便能夠盡快下山返回家。幾天后,一場春雨落地,哥哥地里的黃豆苗一夜之間便稀稀疏疏地破土鉆出了地面。于是他高高興興地奔跑下山回家了。而他可憐的弟弟則由于看不見自己地里的黃豆苗出土,就只好獨自留守在陰森森的后山上,繼續(xù)苦苦地等啊等啊的。卻總也看不到自己所種的黃豆從地里冒出豆芽。最后,這個年幼無知的可憐孩子便在凍餓交加中喪命于后山之上了。
這個心腸如蛇蝎的繼母,萬萬料不到自己好不容易設(shè)計出來的“害人絕招”,結(jié)果竟然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,不但沒有損傷著繼兒的一根毫毛,反而白白地搭進了自己愛子的性命。真是害人終害己啊!一時遭受不住喪子的刺激和悲傷過度,繼母一病不起。不幾天便一命嗚呼,追隨她的親生兒子去了。這個自食其果的惡毒繼母死后,由于思子心切,便化作一只鳥,每當春天到來的種黃豆時節(jié),便不分晝夜地漫山遍野地邊飛邊焦急地呼喚著其愛子的名字:“金伯陽,金伯陽……”
胡先廉 講述
楊純柱 整理
上一篇: 漾濞彝族民間故事--寶缸傳奇
下一篇: 漾濞彝族民間故事--憨姑爺?shù)墓适?/a>
標簽:
【相關(guān)文章】
皖南民間故事:七仙女和瑞草魁
朝鮮族傳說故事:朝鮮族吃冷面的傳說
哈尼族民間故事:哈尼族新米先喂狗的由來
桃花仙女智斗黑蛇精
蒙古族民間故事:部落祖先神話——《天女之惠》
天池水
帝堯牧馬:帝堯與鹿仙女
盤古的傳說
千年畫緣
夫妻巖傳說
版權(quán)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(zhuǎn)載本站內(nèi)容,請注明轉(zhuǎn)載網(wǎng)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(quán)糾紛。
樵夫與狐仙
牧童和仙女
荷花仙姑
牡丹仙女
天鵝仙女
白衣仙姑
觀音不結(jié)婚的傳說
天女散花
太陽和月亮
蓮花女
漾濞彝族民間故事-洛巴的故事
漾濞彝族民間故事-啰巴的故事
彝族民間故事:楊狀元回鄉(xiāng)
哈尼族民間故事:阿朱尼作弄山官
哈尼族民間故事:阿朱尼祖?zhèn)髦畬?/a>
哈尼族民間故事:阿特波還高利貸
土家族民間故事:羅蘭嬌的故事傳說
少年王陽明智對和尚
清明時節(jié)筑高墳
天要下雨娘要嫁人
紫貂王
潘和伏禿龍
八仙故事:太湖之水天上來
天仙配故事全文
[臺灣民間傳說]半屏山和望夫石
哈尼族民間故事:勇敢的阿扎(為什么哈尼族把火稱
《聊齋志異》白話文:嶗山道士
彝族民間故事-黑龍撞開石門關(guān)
仙人腳
虎怕漏
Copyright © 2008 www.nanjingbohai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| 家長學院 版權(quán)所有